例如,首先使用重心法,然后根据容量调整,综合多种决策方法寻找最优位置,确保效率与容量的平衡。马鞍山、苏州和宁波的选址顺序则反映出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的权衡,其中马鞍山因其优势更突出。以50%的经济和50%的非经济因素权重,马鞍山的总成本最低,因此,建议首先在淮安市建立配送中心,以实现成本效益的最大化。
随堂练供应链物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
深度剖析:供应链物流中的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策略
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犹如布局城市脉络,既要兼顾经济效益,又要考虑实际需求和环境因素。其中,重心法与双中心策略是两大关键方法。
重心法则: 这种策略模拟物流系统运作,通过计算物体系统的重心,如某汽车公司(155.58, 60.54)的理想位置,平衡距离与运输量的关系。这种方法强调了节点位置对物流效率的影响。
双中心策略: 在大区域划分多个配送中心,如通过区域划分和需求点调整,使每个配送中心都能覆盖更近的区域,从而降低物流成本。这种方法避免了单点压力,提升了服务范围的灵活性。
区域优化与容量限制: 考虑物流中心的承载能力,通过精细调整区域划分,确保每个中心既能满足需求,又不会造成交叉配送。例如,首先使用重心法,然后根据容量调整,综合多种决策方法寻找最优位置,确保效率与容量的平衡。
预调测试与多准则决策: 针对需求量超过容量的情况,采用预调测试策略,先调整需求点到离其他中心最近的位置,确保不超过容量限制。同时,考虑成本、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等多维度因素,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为选址赋予科学依据。
以常熟、苏州、宜兴为例,通过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估,这三个城市的物流中心等级分别为一般、很好和好。马鞍山、苏州和宁波的选址顺序则反映出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的权衡,其中马鞍山因其优势更突出。
因次分析法的应用: 在实际选址中,综合考虑主观和客观因素,如淮安市、宝应县和高淳县的物流成本。以50%的经济和50%的非经济因素权重,马鞍山的总成本最低,因此,建议首先在淮安市建立配送中心,以实现成本效益的最大化。
总的来说,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它需要精细的规划、多维度的考量和科学的分析方法。每一步都是为了构建出一个高效、经济且符合实际需求的物流网络,从而推动供应链的顺畅运转。
如何进行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
配送中心的选址直接影响配送中心各项活动的成本,同时也关系到配送中心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因此,配送中心的选址和布局必须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自身经营的特点、商品特性及交通状况等因素,在详细分析现状及预测的基础上对配送中心进行选址。配送中心的选址可参照图9-6所示的程序进行。1.外部条件论证
(1)交通运输条件。配送中心地址选择应靠近交通运输枢纽,以保证配送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
(2)用地条件。配送中心建设须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土地的来源、地价、土地的利用程度等要充分考虑并落实。
(3)顾客分布情况。准确掌握配送中心现有服务对象的分布情况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变化情况,因为顾客分布状况的改变、配送商品数量的改变及顾客对配送服务要求的改变都会对配送中心的经营和管理产生影响。
(4)政策法规条件。掌握政府对配送中心建设的法律法规要求,那些地区不允许建设配送中心、那些地区政府有优惠政策等。
(5)附属设施条件。配送中心周围的服务设施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如外部信息网络技术条件,水电及通信等辅助设施,北方地区的供暖保温设施等。
(6)其他。要考虑不同类别的配送中心对选址的需要的不同的。如有些配送中心所保管的商品有保温设施、冷冻设施、危险品设施等对选址都有特殊要求。
企业如何进行仓储方案的选择
第一,所有的方案都是为了解决企业现阶段出现的问题,或是实现企业预设的目标而制定的各种措施。因此,在制作方案之初,就必须明确这一方案的目的及所要达到的目标。明确了这一点,等于是为以后的设计工作明确了重心以及平衡点。作为仓库来说,其目标无非是增加有限空间内的存储量,提高空间利用率或者加快周转速度,缩短库存周期,但是这些目标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完全满足的,有时相互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冲突,此时就需要有一个平衡点,来权衡如何取舍。目标设定后,还需要与相关的各部门沟通,尤其是 使用单位,新的目标,新的方式必定会打破旧的作业模式,因此让使用者了解新方案的目的,支持新方案,将大大有助于方案的实施。第二,好的方案都是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而取得数据的最好方法是与相关的作业人员进行讨论,这一过程,既可以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又可以使现场人员有机会对计划目标提供意见。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所需要的数据也是灵活的,基本数据可分为场地状况与作业资料两大块,场地状况如库房的面积、高度、区域的划分、周边道路的状况以及环境要求、行业标准、消防要求等。而作业资料相对较复杂,包括作业的单位(托盘、周转箱、单件、成箱等)、进出货的频率、安全库存的考量、储量的要求、拣货发货的方式、流量的ABC分析等等。取得资料后,需要对资料做一个系统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要问这样几个问题1.满足这样的储量需要多少的空间?2.应该使用何种储存方式及 配送的方式?3.现有的设备可以满足吗,应该使用何种设备?4.空间应该如何合理分配?
第三,了解企业固有的作业方式或者特性。通常来说,仓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第三方物流的配送中心,一类是企业自建的配送中心。这两类仓库,因为服务的对象不同,必定导致其作业方式的不同。第三方物流通常是为多个不同的厂商服务的,因此要求其物流方案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满足经常变化的要求。而企业自建的仓库则个性较强,通常针对企业自己的产品或者性质相同的客户如专卖店,因此要求其物流方案针对性强,某一环节的处理能力突出,形式相对较固定,可满足一定时期的要求。
第四,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取得储量与效率的平衡。储量与效率是考量仓储方案优劣的两个基本指标,储量代表空间利用率,而效率很大部分取决于空间布局的合理性。这一部分是一个合理的物流方案的关键,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例如在存储区,有时为了增加储量,将叉车的作业巷道压到很紧,这样必然使叉车操作人员的效率降低,从而降低进出货效率;再例如仓库作业中,必定同时存在人流、物流、车流(自动仓库除外),节省空间的做法是三者以同样的路线作业,但是难以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同时会带来安全性问题。那么如何去权衡取舍呢,我们认为,应该在满足储量的前提下优先考虑效率。简单来说,仓库作业是各个环节作业的组合,单独地考虑某一部分的效率是无法满足整体作业的要求的,因此需要全局的,综合的进行规划。
第五,投资额与投资效益也是影响企业物流方案的重要因素,在方案初步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效益分析。对于以储存为主的仓库来说,其效益主要体现在单位储位的成本。将建筑投资、人力成本、设备投资总额相加,除以总储位数,即可以得到每个储位占用的资金额,以此来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对于以配送为主的配送中心来说,效益分析就相对复杂,需结合作业方式来考虑,除评估每个储位的成本外,还要计算方案所能达到的单位时间处理能力。由一些辅助软件可以帮助计算。
第六,之前所做的所有工作,可以说是一种基于理论与经验的总结,在付诸实施之前,还应该进行现场作业模拟,以验证其可行性。模拟最好是在作业面的人员配合之下进行,因为他们是系统的具体执行者,对产品状况、企业运作模式最为了解,也容易发现系统中的缺陷与不足,方便物流方案设计者进行修正。现在也有相关的仿真模拟软件,但大多数用 于集装箱码头等大型货场。
第七,在设计仓储物流方案时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提出方案的时间,许多的厂商在建筑设计完成后,已经开始土建时再开始考虑仓储方案,由于柱距等影响,往往会造成空间浪费,因此最好的时间应该在土建之前。再如对方案弹性的考虑,好的设计应该是有一定扩充能力的,摆的满满的仓库通常效率都比较低。再如对货物流动尖峰期的考虑,设计能力是否能够满足高峰期的要求等等,都应该纳入考虑范围之内。
做物流工作多年,有感于企业对物流的重视程度不到位,企业的基本的物流资料不齐全,造成企业物流决策没有依据,投资花下去了,物流成本不能降低,效率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