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规模大小将决定物流园区所能够承载的设施、功能与服务。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包括什么内容
管理系统规划设计具体包括:
1.物流系统战略目标规划设计。
主要根据所服务的对象、顾客的性质与地理位置等,对所提供的物流服务进行规划与设计。在规划设计前,常采用网上调研、图书资料调研与现场调研等方法,收集物流系统的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及潜在客户信息,调查物流服务的供需状况、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等。
2.物流能力规划设计
主要确定物流系统所达到的目标,而物流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投入的人、财、物数量及管理水平等。因此,这一阶段主要考察人员能否胜任,财力、物力是否充足等。
3.物流需求预测规划设计
管理系统的另一个主要职能是对市场进行预测分析,一方面,可以掌握和了解未来客户物流需求的规模及种类,做好物流工作;另一方面,是通过网络广泛收集用户的需求,开展促销业务,以提供高效率,低成本和高质量的系统服务满足物流需求。
扩展资料:
物流系统支撑要素:
1、体制制度 决定物流系统的结构、组织、领导、管理方式,国家对其控制、指挥,管理方式以及这个系统地位、范畴,是物流系统的重要保障。
2、法律法规 物流系统的运行都不可避免的涉及企业和人的权益问题,法律法规一方面限制和规范物流系统的活动,使之与更大系统协调,一方面是给予保障。
3、行政命令 决定物流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持要素。标准化系统是保证物流环节协调运行,保证物流系统与其它系统在技术上实现联结的重要支撑条件。
4、商业习惯 是整个物流系统为了使客户达到满意所提供服务的基本要求,了解商业习惯,将使物流系统始终围绕客户为主进行运营,达到企业的目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物流系统
物流师考试物流系统规划要点
一、物流系统的构成原则、组成要素和设计的影响因素物流系统的构成原则包括:各组成要素间具有良好的协调性,各要素之间的交换价值可以促进系统整体工作的绩效,要素并不要求个体上达到或设计,而关键在于组成物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综合关系。物流系统的组成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资金要素、功能要素、物流设施、物流设备、组织与管理、物流信息系统。影响物流系统设计的因素包括物流服务需求、行业竞争力、地区市场差异、物流技术发展、流通渠道结构、经济发展。
二、物流系统规划的内容与过程
物流系统规划的内容一般包括:客户服务目标、物流网络、物流节点的内部布局、仓储系统、运输管理、运营管理、管理组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层次包括战略层面、策略层面、运作层面。
三、物流系统要素集成的主要过程
物流要素集成的过程包括:调查和发掘物流服务需求商的物流服务需求、查定现有资源、确定需要配置的物流要素资源、根据需要设计和规划物流集成方案。物流要素集成的主要措施包括利用基础设施、配置物流资源、业务流程再造、信息技术、管理制度。
四、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目标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目标包括:良好的服务性、良好的快速反应能力、强大的信息功能、实现物流服务规模化、充分利用物流资源。
五、物流系统规划的基本模式
物流系统规划的基本模式包括最小总成本策略、顾客服务策略、利润策略、竞争优势策略。
六、物流系统规划的基础工作及策略目标
物流系统规划的基础工作及策略目标包括:现行物流环境资料的搜集、未来规划需求资料的搜集、需求资料的分析、物流系统定位与策略功能制定。计划执行目标包括降低物流成本、降低库存水准、提高顾客服务水准、缩短物流作业周期、整合上下游渠道环境、支持零售渠道据点、降低物流系统作业错误率、提升物流服务竞争力、集货以产生规模经济效果、迅速掌握营销分配信息。
七、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系统规划是一个递归式的分析逻辑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系统规划是一个递归式的分析逻辑,包括基础规划资料的分析、物流系统规划条件设定、物流作业需求功能规划、设施需求规划与选用、信息系统规划定量化分析、定性化分析。
八、配送中心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配送中心规划的内容与方法包括:要普查物流的对象、对物流量的分析及预测、对物流信息处理情况的调查、对物流配送作业内容的调查、入出货条件、商品保管形态的研究。规划方法包括保管库存规则、配送中心规模的确定、配送中心的设计程序、配送中心规划的调研。
九、配送中心总体设计
配送中心总体设计包括:总体规模的确定、选址原则、配送基地内的车流的布置、作业站台与停车场地。
十、物流策略及规划运作
物流策略及规划运作包括:物流系统的重要度、物流系统的定位、顾客服务水准等。物流规划是物流策略的细节陈述,包括物流系统范围与组织层级的具体化、各物流子系统的目标即政策的制定、所需资源的类型与数量。物流策略规划的变数包括环境、组织、竞争者、顾客。物流策略规划包括物流配送策略规划、物流供给策略规划、减少物流时间的策略规划、提高生产效率策略规划、国际物流策略。
十一、EIQ分析
EIQ分析订单品类数量分析手法(EIQ)进行物流系统的系统规划,从客户定单的品类、数量与订购次数等观点出发,进行出货特征的分析。
十二、配送中心建设的项目立项
配送中心建设的项目立项必须经过明确目标、决定系统范围、研究经济与技术可行性、编制实施计划、研究整个物流系统的过程。
十三、配送中心的货架系统
配送中心的货架系统为提高货架储存面积和空间利用率有3种思路:加大货架的进深、减少货架间通道的数量、减少通道的宽度、增加货架的高度。优化的途径包括按不同类型的商品,采用不同类型的存储形式,实行多样化储存,适应、方便、有利于拣选作业,促进配送服务质量,充分利用空间,节约用地,结合国情,选用简单实惠的存储和存取搬运设施,运用现代化的仓储管理(WMS)软件。
十四、配送中心的拣选系统
配送中心的拣选系统拣选是按客户订货单需求,把各类商品拣集在一起,以供配送。拣选作业五要素包括拣货单位、拣货方式、拣货策略、拣货信息处理、拣货设备。
十五、物流网络规划
物流网络规划物流组织网络化是指将物流经营管理、物流业务、物流资源和物流信息等要素的组织按照网络方式在一定市场区域内进行规划、设计、实施,以实现物流系统快速反应和总成本等要求的过程。物流网络结构设计的核心就是确定承担物流工作(功能)所需要的各类设施的数量、地点,以及各自承担的功能。
十六、物流方案评估与选择
物流方案评估与选择包括优缺点列举法、因素分析法、点评估法、权值分析法、成本比较法、以AHP(层级分析法)为基础的方案评估。
十七、配送中心的物流工艺与设备选用
配送中心的物流工艺与设备选用包括配送中心建设基本原则、货架储存系统、货架储存系统的优化。
仓储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的要素有哪些?
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的要素一般用E,I,Q,R,S,T,C等英文字母表示,它们分别意义如下所示:E——entry,指配送的对象或客户;I——item,指配送商品的种类;Q——quantity,指配送商品的数量或库存量;R——route,指配送的路径;S——service,指物流的服务品质;T——time,指物流的交货时间;C——cost,指配送商品的价值或建造的预算。物流园的要素
一,土地规模物流园区是大概念而一般意义上的物流配送中心是小概念,这一点在国内外都是明确的。因此,要求物流园区有一定的规模。因为规模大小将决定物流园区所能够承载的设施、功能与服务。比如,上海的第一个保税物流园区是1平方公里左右,苏州的第一个保税物流中心是0.5平方公里左右,这些数字都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
二,物流设施
物流园区必须具备比较完备的设施,这些设施包括基础设施(用于仓储运输服务的设施)、公共设施(用于工商、税务、海关、商检、银行、保险等服务的设施)以及相关设施(用于办公、住宿、饮食等服务的设施)。
三,进入企业及标准(或规则)
物流园区必须制订明确的进入企业标准,并以市场竞争的规则决定企业进出或去留。那种没有标准或在标准问题上先松后紧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四,物流服务,
物流服务包括基本服务和附加服务(或增值服务),既包括对进入企业的服务也包括对终端客户的服务。物流园区在规划与设计中不能只停留在功能上,必须定义所提供的的服务,依据“链”条(需求链、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服务链等等)设计物流园区的服务(建议在物流园区规划与设计中引进业务模式)。
五,运营主体
物流需要集约化,土地开发需要集约化,城市需要经营,等等,如果物流园区没有一个明确的运营主体,那么,土地以及各种投资的回报就只能是纸上谈兵。避免表面上一个运营主体而实际上是各自为政或者只有管理主体而没有运营主体的局面。单一的通过招商而转让或租赁土地的方式是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运营主体的,经营土地和经营物流园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六,投资主体
这个问题对于中国的物流园区尤为重要,绝大多数的物流园区都是从生地开始的,其主要情形是:物流园区都是政府主管部门或直属企业以土地形式投资控股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个两个牌子一班人马的机构,这就必然造成政企不分的局面。国外的很多物流园区都是从熟地开始的,即便是政府投资,也不存在政府干预经营的情况。关于投资主体问题,既要明确投资主体本身,也要明确投资主体和运营主体的关系。
物流园区的发展是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物流园区也是官、产、学、研等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我们不能回避它,我们必须回答它。中国物流园区已经走过几年并不平直的道路,未来的路途仍旧很长,我们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来科学地调查、研究、分析国内外物流园区发展过程中的成败与利弊,探索出中国物流园区发展的成功之路。